养老服务领域的“时间银行”如何持续运行?这3个案例值得借鉴

时间:2022-10-10 09:0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要:上海是我国第一个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也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时间银行的城市,从1998年至今,上海对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教训。本文在对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晋阳街道时间银行、“老伙伴”计划和虹口区时间银行三个典型案例对上海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按照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传统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来计算,早在1979年,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根据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上海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为533.4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高达36.1%;另外,上海市的老年抚养系数也在持续增长,2020年为68.0%,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由此,上海的养老压力可见一斑。在此背景下,进行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探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


-01-

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老龄工作的开展与推进。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察时就强调:“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到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可以说,老有所为是低龄老人的内在需求,而老有所养则是高龄老人的殷切期待,如果能够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让低龄老人在退休后仍然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让高龄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有依靠和保障,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实现这种双赢的最佳平台。

另外,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上海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数据还显示,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60-64岁组占28.3%,65-69岁组占27.9%,两者相加比例高达56.2%,也就是说,在上海,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在老年总人口中的占比已经超过半数;再加上那些50岁或55岁就退出劳动岗位尚且不足60岁的女性退休人员,上海开展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潜在人力资源是非常充足的。那么如何调动这些低龄老人及尚不足60岁的女性退休人员老有所为的内在需求,就是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亟待突破的要点。

-02-

上海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状况

(一)晋阳街道时间银行的初探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本土化首创于上海。早在1998年,上海市老龄委即确定以“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的形式开展养老时间银行的尝试,确定以虹口区的晋阳街道作为试点,建立了我国的第一家养老时间银行。晋阳街道时间银行实行的是会员制,它为加入时间银行的每个会员都发放一本可以在全市通用的存折,并且可以转让和继承。

晋阳街道时间银行是以入会的高龄老年会员为服务对象的,具体又分为缴费资助型会员和储蓄劳务型会员两种类型,前者是以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会员为主,他们需要缴纳一定额度的护理费,缴费之后才可以申请每天最多4小时的护理服务或护理服务费补贴;储蓄劳务型会员则主要是那些入会后已经为其他老人提供过无偿服务的低龄老年群体,在他们自己年纪渐长,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之前储存在银行中的服务时长来换取免费的等量服务。

晋阳街道时间银行作为全国首创,它在时间银行本土化的历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它自身规模小、管理欠规范、服务强度种类未作细分,再加上纸质存折易丢失易损坏,搬家之后兑现困难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还是令我国的第一批时间银行志愿者存入的时间变成了“坏账”、“呆账”。晋阳街道时间银行在2003年居委换届时宣布停办。

(二)“老伙伴”计划的创新与摸索

为克服晋阳街道时间银行发展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实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推广,并形成长效机制,上海市逐渐开始探索通过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方式来调动潜在的服务力量和专业化力量,试图为养老服务注入多元力量。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360万作为老年服务购买专项资金,在上海各区开展主题为“以精神慰藉为主,低龄老人关心高龄老人”的老年群体互助服务活动——“老伙伴”计划。

该计划以政府的行政力量为主导,整合了老龄协会、志愿者组织、社工协会、老年居民等多元力量,形成了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协作的格局。在具体的实施上,由上海市各区的老年协会作为“老伙伴”的组织主体,通过就近原则让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进行一对多结对,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从而提升他们的晚年幸福感。

“老伙伴”计划的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服务内容精准到位。具体做法采用一对五的结对方式,由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人作为服务志愿者,与80岁以上尤其是需要特别帮助的孤寡和独居老人进行结对,每一位志愿者会同时与5位高龄老人进行结对;为保证服务质量,每一位志愿者每个月的最低服务时长为15个小时,上限为20个小时;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定期上门探望、聊天谈心、心理援助、忧愁排解、生活照料、集体娱乐、就医出行、家居维修、家政协助、紧急救助等以“精神慰藉、急难相助”为核心的非专业类服务,这些服务与活动都是十分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所需要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志愿者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熟练掌握,便于操作。

时至今日,“老伙伴”计划仍在上海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每年,该计划都会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若干优秀志愿者、优秀案例进行表彰、宣传,它不但能够满足高龄老人的被照料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及社区养老的负担,同时还形成了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老伙伴”计划虽然在名称上未采用时间银行的提法,但它的精神实质与时间银行是高度一致的,低龄老人选择加入“老伙伴”计划,除了老有所为的内在需求驱动外,他们也同样看重在自己变为高龄老人后能够得到相应服务时长的郑重承诺。因此,“老伙伴”计划在运行过程中也遭遇了各地时间银行都普遍存在问题,例如政府支持有限、低龄老人信任危机、服务内容过于简单、服务质量无法把控、由于地域限制难以实现通存通兑等。

(三)虹口区时间银行的发展与推广

2019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分别在虹口和长宁两区启动了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直接拨款支持,由社区负责人定期协助工作,时间银行试点鼓励个人作为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的养老服务。在虹口区,民政局选择了四川北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和彩虹湾老年福利院三个试点,进行时间银行项目的推广。

设区和街道2级平台,区作为时间银行总行,而街道则作为时间银行的分行,总行负责制定服务项目、时长记录的规则以及积分兑换标准等,分行就负责发动低龄老年人注册成为会员,并帮助他们进行申请审批、信息录入、签订服务协议,服务质量评估及服务投诉,对高龄老人进行资格审查、信息录入,确认服务内容、积分记录等,总行与分行之间分工明确,又合作默契。

伴随着试点的逐步推广,微信小程序“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于2019年6月12日正式上线,截至2021年底,微信小程序共注册会员730人,累计发放时间币843个,年龄在60(女50)-70岁之间、身体健康、能自理且有服务意愿者,均可注册接单。为避免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虹口区时间银行为服务的双方都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此外,虹口区时间银行目前实行的积分规则仍然是1小时兑换1个积分,不考虑难度系数,这主要是由于系统科学的服务划分标准截至目前仍未出台所导致;低龄老人获得的积分可以自行选择留待自己年老时兑换相等时长的服务,也可以选择随时兑换社区服务或公益资源,这一点相较之前时间银行的做法确实增加了灵活性,但问题是现阶段可供选择的对接资源较少,客观上会造成兑换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因此就缺乏激励。

在这一点上,南京市姚坊门时间银行采用了“721”式的兑换机制,具体操作办法是:70%的时间币用于换取等额的志愿服务,在剩余的时间币中,20%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最后的10%可作为现金直接转入绑定的银行卡中。这一做法在实践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上海时间银行的兑换机制就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020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对虹口、长宁两区试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五个区作为试点,范围覆盖了五区的各个街镇。同时,上海市民政局对上海市时间银行的运作也提出了如以下几点规范:

首先,在服务的内容上,各试点都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如保洁、做饭、洗衣等)的服务内容为主,其风险相对较小;

其次,在服务的种类上,具体包括上门服务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两种情况:上门服务的主要内容有情感慰藉、协助家务、出行陪伴等。机构服务的主要内容则包括了健康科普、法律援助、文体活动、集体活动、指导老人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

第三,在工作的规范上,各试点的基本范围、服务类别、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时间计算和兑换、管理方式、资金运用、运行标准、信息系统、监督管理等都应符合《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试用版)》相关要求;

第四,在经费的投入及保障上,各区都应设立托底性担保专项资金,可以在区财政设立“时间银行”担保专用账户,由政府提供担保,也可以通过社会捐助或财政支持等其他方式,依托社区基金会建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以鼓励各区动员基金会、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了上述以政府为主导的时间银行试点外,上海还进行了其他有益的尝试,例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建立了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时间银行,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病人的就医问题;虹口区慈爱公益基金时间银行则主要服务于慈爱基金会内部,不在社会推广;闵行区康城社区时间银行实行“盘活资源、内部造血”的运营方式,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党组织为依托,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居民、物业共同参与。

-03-

对上海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未来的展望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和运行都离不开法律与政策的保驾护航。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本市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这一规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时至今日,上海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它既充满了创新和活力,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根据2018年10-12月的一项针对上海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达66%的低龄老人都愿意尝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这说明上海市老人对时间银行养老的选择意愿整体上是较高的。

笔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上海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会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并不断得以规范,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老人选择加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从中受益,它一定会在上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